至于苏轼他们。两年前,他们兄弟俩申请去外地任职。苏轼去了江南,苏辙则去了北方。
沈括也去了外地,不过他不是去外地任职,而是去外地游历。当然,他没有辞官。他是奉太子殿下的旨意去游历。
赵旸觉得沈括一直待在宫里,并不是什么好事。像沈括这样的科学家,就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,这样才能激发他的才能。
福宁宫里,赵旸和宋仁宗一起处理政事。
两年前开始,宋仁宗就让赵旸处理一些政事。这两年来,赵旸处理政事越来越娴熟,让宋仁宗轻松了不少。
“爹爹,今年的科举考试结束后,就让我去北境,你别忘了啊。”如果不是今年有科举考试,他现在就准备去北境了。
“没忘没忘,一定会让你去。”从去年起,赵旸就一直在宋仁宗耳朵说这句话,宋仁宗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。
等今年的殿试结束,等到九月份,赵旸就决定去北境,然后亲自率军攻打西夏。
先把西夏霸占的几个州抢回来。
为了攻打西夏,他准备了四五年。目前,攻打西夏的时机已成熟,不能再拖了。
第122章
二月初八, 童试中的县试准时开考。
县试一般考四场,考的内容自然是经史子集。不过,县试的四场考试,并不是每场都必须考。
如果学子考过县试的第一场考试, 也就是正场考试, 可以不用继续考。
县试是童试的第一场考试, 录取人数是非常多的。学子要是考过了正场考试, 那么剩下来的三场考试可考可不考。学子可以选择继续考剩下的三场考试, 也可以选择不考。
如果第一场考试, 学子没有考中, 那么他可以参加第二场考试。
没有考过第一场考试的学子,也可以选择不参加剩下来的三场考试。不过,一般而言,没有人不会不继续考剩下三场的考试。还有一点,第一场考试没有通过的人,必须考完剩下的三场考试。如果学子考过了第二场考试, 那他就得继续参加第三场、第四场。而且,他必须全部通过第二场、第三场和第四场考试,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府试。
县试考试的内容,除了四书五经,还要考诗词歌赋、策论和圣谕广训, 以及算术等。算术是赵旸特意加进去的。
旧的科举考试,不管是解试,还是殿试,考试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格式, 比如说明朝的八股文。赵旸觉得强制要求格式不好, 会限制学子们的发挥, 就取消了格式。当然,一些忌讳并没有取消,比如说皇帝的名字要避讳。
赵旸弄出来的新科举考试,虽然要比以前的科举考试难,但是要比以前的科举考试自由,给了学子们广阔的空间发挥,这让学子们非常喜欢。当然,学子们再自由发挥也不能跑题。如果偏离的主题,那么文章写的再好也没用,就跟后世的命题作文一样。
以前的科举考试考策论,喜欢考经史子集里的内容。而,新的科举考试的策论,不再考经史子集,考的都是民生问题。
如果学子们只顾着死读书,对民生,又或者国家大事不了解,那么他们在策论上就获得不了高分。
策论是所有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题,而且也是分数最大的考题。这么说吧,如果一个学子在考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的时候,考的不怎么好,但是他的策论文章写的非常好,那么他就有可能破格录取。不过,这种破格录取也只存在童试的三场考试中。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话,是行不通的。
县试的四场考试,是一天考一场,但是不是连着考的。
第一天的正场考试结束后,第二天下午就会成绩,然后学子们再选择继不继续考第二场考试。
考试的当天,天还没有亮,学子们就要抵达官学门口。
每个县城都有官学,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用来考科举的。
考县试是不用住在考房里,当天晚上就能从官学里出来。当然,考试乡试是不能出考场,得在考场待几天。
考试当天,学子们只许带准考证和笔墨纸砚进官学。其他东西,一律不许带。
在进考场前,会有衙役搜身,以防学子们作弊。
哪怕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简单的考试,但是搜查也非常严格,不允许任何一个人作弊。
有的学子们会带小抄,藏在带的东西中,像藏在鞋子里、衣服里、袜子里都很常见。有的学子甚至把小抄藏在头发里、嘴里、鼻子里、耳朵里。总之,无所不用其极。
一旦发现带小抄,就会被赶出官学,不允许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。
如果当时衙役没有发现有人作弊,那么县试结束后被发现有人作弊,那么不仅这个学子会被惩罚,就连县令也会受罚。并且惩罚十分严重,有时候甚至会被砍头。
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,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,app没有广告!阅读方便
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,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,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