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[空间] - 分卷阅读69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是肯干活的人。两个儿子结婚后,自己确实是因为和二媳妇彭苗更处得来些才决定跟着二儿子过的,但是那时心里也是想着谷华夫妻俩人老实,他俩的工作也比他大哥和大嫂在电厂的工作来的辛苦,所以想帮衬一下他们。

    谁知道,几年后的大跃/进里二儿子他们工作的那个街道毛巾厂被一旁的光华厂合并了,二儿子他们一下子变成了国营大厂的正式职工,而大儿子谷余反倒因为电厂搬迁到安徽的县城,连上海人都做不成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三年来每年只能见到大儿子一家一两次,徐阿婆的眼眶也shi了。其实那100块钱,就是程谷余夫妻俩开口说不还,她也会出的。都是黄土埋了大半截的人了,钱还有什么大用呀,能让长孙迎军留在上海,那就算是把棺材本全用了,徐阿婆也会出这份钱——也许会皱眉心疼一下,可她拿钱的手绝不会慢半分。

    陶小霜在隔门前听了个大概,她直到张娟的哭声停了好一会,才轻手轻脚的往后退了几步,然后再加重脚步上前去敲隔门:“阿婆,我起床了,可以进来吗?”

    张娟慌忙站起来往大卧室走。徐阿婆等她走了才拉开了隔门。

    徐阿婆觉浅,早上进中卧室陶小霜从不敲门,更不会说话,所以这祖孙俩相互看了一眼后,陶小霜就凑到徐阿婆耳边道:“外婆,大舅妈的事我会保密的。”张娟说程谷余爱面子,她又何尝不爱——兜里都没钱了,还要照旧例带程家的小鬼们兜一次马路,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是什么!

    “小鬼灵Jing!”徐阿婆拿手指点点陶小霜莹白的额头。

    这一天程家的早饭总算和邻居们差不离了——昨晚吃剩下的米饭泡上开水搅一搅然后就着什锦榨菜吃。

    在这时的沪上,早餐是最简陋的一顿饭,很多双职工家庭从来都是吃泡饭;拿来就饭的,一般都是隔夜剩菜或者酱菜。

    “哎呀,你家今天怎么也吃泡饭呀!”陶小霜和徐阿婆进灶坡间时,李照弟这和二舅妈彭苗说话。

    “哦,今天就是吃泡饭。”

    “你嫂子等会带那么多孩子去四川北路,你不请个假跟着去?”李照弟对着彭苗挤挤眼。去支内的人家回了上海请亲戚兜马路,总会出点血请客的,懂经的人就得跟着去,至少要把房钱给吃回来是吧?

    “这个月我请过两天的事假了,再请要扣钱的。”彭苗不解的看了一眼李照弟,这人吃个饭挤什么眼。

    眼看李照弟又要面授机宜,陶小霜赶紧插话道:“李阿姨,今天你上早班呀!”

    “是呀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四川北路位于虹口区的中心位置,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区也是中心,虹口人说到逛街,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这条大马路。

    四川北路早在清光绪三年(1877年)就有了雏形。那时的公租界从里摆渡桥北堍开始,筑了一条水泥马路至天潼路口,那时人称为里摆渡桥北路。到1904年时,租界当局又非法筑路(非法指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没允许),越过老靶子路把里摆渡桥北路继续向北延伸至宝山金家库一带,修成了一条南北贯通的交通主干道。因为与苏州河南岸的四川路相连,所以重新取名为北四川路。到1946年这条马路才更名为四川北路。

    自打恢复前世记忆后,陶小霜还没有逛过四川北路。在民国时,她常来这路上的香港理发店剪头发,那时她就读的教会学校时兴短发,香港理发店有个广州师傅能把她有些自然卷的头发剪得服服帖帖,收钱又少,所以她常光顾的。


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!

【1】【2】

添加书签

站长有话要说

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,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,app没有广告!阅读方便

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,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,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