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神是怎样炼成的(np,古言) - 第九十二章 liushui浮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

第九十二章 流水浮灯



    梁谨走在苏鸾前头半步,不时回头瞧她是否跟住了自己,只是这街市人chao尚未散去,于是神色倒是很有些严肃,一步三回头,显见很是怕将苏鸾弄丢了。

    苏鸾瞧着他这与周遭人格格不入的神情,竟也觉得有趣,亦是放纵着自己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三娘子,倒是爱笑。梁谨瞧着苏鸾脸上的笑,虽是不知道她在笑些什么,却也跟着露出个微笑,仔细瞧瞧这些摊位,虽都是些民间的玩意儿,但也有几分野趣。

    苏鸾顺着梁谨的手指所指,看向那摊位,却是面色懵懂。这摊主卖的是画,却不是用笔画出的画作,而是以各色苏鸾叫不上名字的粮食拼贴出来的小画片,再加以简单的装裱,倒是别出心裁。

    梁先生...我知这是粟米,只是这红色的是什么?瞧着并不是赤豆。

    这位小娘子。那位摊主听见苏鸾问梁谨,倒是开口答道,这是未褪壳的高粱,故而是红色的。

    您瞧这幅,这是赤豆,这里则是绿豆,下头是黑豆、白芸豆和红芸豆。那摊主见苏鸾面露好奇之色又是难掩面对这些东西的懵懂,便知道这是五谷不分的富贵之人,既是想赚她的银子,倒也颇为认真地给苏鸾介绍着,眼下还未到秋日,等两淮的谷子收了,便能做出许多的新画来。

    我自幼...便不曾有机会见田间地垄与人间五谷,到底是人生浅薄。苏鸾点了点头,自个付了银子,将那副以豆子做的颇为简陋的画作买下,又转头对梁谨道,活在那样的地方,抬头便能看到天,却很难见到地。但我知道,若是真的想立住,便要天地皆放在心中。

    梁谨听了苏鸾这话,脸上眼中皆是浮现起很明显的笑意,点了点头,道:士农工商,农为本。农桑之事,是社稷稳固之根本。若人人皆暖衣饱食,天下便可安稳。

    您说,这一派繁华的江南,是否人人皆能暖衣饱食呢?苏鸾与梁谨在人群之中行走,渐渐便从半步的距离,变成了并肩而行,梁谨默不作声地便走到了苏鸾的外侧,将她与周遭人群小心隔开,若是连京畿卧榻之侧的江南,都不能人人皆暖衣饱食,那何谈天下人呢?

    江南水系纵横,因而物产丰美。若是江南的农田全数用于种植稻米,尽管人多地少,亦能养活天下半数的百姓。梁谨叹了口气,只是,比起能纺织千金一匹的绸缎的桑麻,稻米实在是不值钱。

    于是,自总督衙门以下,各级衙门,都更鼓励百姓改水田为旱田,广种桑麻。苏鸾意识到,这一夜至此,梁谨的这几句话,才是至关重要的,尽管,这样的国策大事,似乎与自己与他,都并无太大的关系,谨作为一介商人,作为江南最大的丝绸商人,是不该说这样做不对的话,只是...南直隶所做,太过了。

    您言下之意是说,靖江倒比南直隶好些?苏鸾叹了口气,露出几分浅淡的笑,您这样说,我不知为何,竟觉得您是在给靖江节度使说好话一样。

    您也或可这样理解。梁谨听了苏鸾的话,却是笑出声来,只是,这也是确实的事,倒不像是刻意吹捧靖江节度使。

    四方节度使,虽无诸侯之名,但在其节度之地,皆拥有大量土地,说起来,倒是比朝廷的封地来的更实在些。便拿靖江说,浙闽二省的土地,萧氏可占十之三分,其中有又六七成皆是良田。需知这两省能用于耕种的土地,也不过是二省所辖之域的半数而已,至于另外半数皆是兴建了城市。如此情况之下,若是萧氏不行改稻为桑之事,靖江便无可兴起这样的风气。


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!

【1】【2】

添加书签

站长有话要说

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,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,app没有广告!阅读方便

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,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,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